首頁 > 南商動態
  • 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展會,進博會已經成為聯通國際國內市場的重要視窗和紐帶。在第五屆進博會上,南洋商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簡稱“南商中國”)副總裁韓秀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進博會這一平臺,既能讓跨國企業在這裡擴大“朋友圈”、打造“生態圈”,也能讓中小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迎來發展新機遇,真正體現了“中國機遇世界共用”。   通過進博會擴大“朋友圈”
    從建設開放新高地,到促進外貿創新發展,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到深化雙邊、多邊、區域合作……中國在進博會上作出的鄭重承諾,彰顯與世界共用發展機遇的博大胸懷,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責任擔當。

    作為“進博會的老朋友”,南洋商業銀行已連續五年參會。韓秀珍表示:“過往四年,南洋商業銀行在進博會的展臺共計舉辦百餘場活動,吸引近200多家有意向的企業到訪我行展臺,並與其中近百家企業現場簽訂了戰略合作意向。通過這一系列‘進博效應’,提升了我們的知名度,讓更多的進出口企業認識了南洋商業銀行,同時也加強了與政府商務機構的溝通交流,可謂獲益頗多。”

    1982年,南洋商業銀行乘改革開放春風,從香港出發,勇跨深圳河,在羅湖設立了深圳分行,這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在內地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從1982年到2022年,南洋商業銀行已經深耕內地市場40年。

    “今年參加進博會,我們會圍繞深耕內地市場40年這一主題開展一系列活動,展示南洋商業銀行40年來行而不輟的‘紅色金融路’。”韓秀珍表示,今年展臺增設了不少互動區域,為蒞臨現場的觀眾帶來更加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更同步推出線上進博會入口,依託數位化手段搭建“雲端”展廳,擴大進博“朋友圈”。

    韓秀珍指出,40年來,南洋商業銀行有幸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見證了中國銀行業的脫胎換骨,更加有幸能夠投身於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2016年加入中國信達後,南洋商業銀行依託國有資管平臺,精耕商業銀行主業,以專業化、數位化、區域化經營策略為方向,主動發揮跨境特色及AMC(資產管理公司)背景優勢,在實現平穩過渡的基礎上,實現各項主要業務指標的顯著增長。

    同時,在外部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監管環境趨嚴趨緊的情況下,南洋商業銀行積極進取、銳意創新,以改革轉型促發展,以積極創新求生存,全面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地,在規模、效益、品質等多個方面實現進步和提升。

    下一步,南洋商業銀行將緊密依託集團協同並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優勢,進一步推進戰略轉型,全面實施“差異化、區域化、數位化”發展戰略,重點佈局跨境業務、“投行+商行”業務,重點聚焦金融科技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中國市場吸引力只增不減
    在百年變局與疫情交織背景下,南洋商業銀行深耕內地市場。截至目前,南洋商業銀行(中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汕頭、青島、杭州、無錫、成都、南寧、海口、大連、蘇州、合肥、武漢、重慶等地均設有分支機搆。

    韓秀珍表示,當前,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只增不減,主要得益于中國堅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始終保持著健康增長。同時,中國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市場巨大、社會穩定,並堅定不移地推進對外開放,具有長期向好的經濟基礎,這些優勢為外資外商在華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銀行之一,南洋商業銀行的“跨境理財通”業務自2021年10月19日正式落地以來,業務開展平穩有序。通過線上簽約、代理見證開戶、線上風險測評、遠端購買產品等全流程遠端辦理服務,為客戶提供了較好的服務體驗。截至目前,南洋商業銀行的南、北向通合計開立二百餘戶,從南、北向通開戶數及匯劃資金來看,北向通業務成效更佳。
    產品服務上,考慮到港澳客戶投資經驗豐富、產品選擇多元性、風險承受能力偏高以及更關注過往業績等整體客戶畫像,在持續進行投資者教育的同時,南洋商業銀行會逐步提供客戶認可的特色差異化的跨境理財通產品,後期可配置的產品和方式將更加多元化,全方位滿足兩地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上海是進博會的主辦地,在韓秀珍看來,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和金融業改革開放深化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一流金融中心正可謂適逢其時。上海作為中國經濟、金融等方面的排頭兵,要積極把握國際金融中心競爭格局發生變化、中國自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逐步加深等一系列歷史性機遇,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品質,進一步向建成國際一流金融中心邁進,擦亮城市名片。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聯動效應進一步顯現。韓秀珍預計,人民幣金融資產在國際的配置占比將進一步提升,人民幣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金融科技應用的範圍將更為廣泛,整個中國的營商環境將進一步優化,高端人才將進一步聚集。

    韓秀珍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她認為,中國經濟基本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變。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立足全域、立足長遠、立足國內,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宏觀經濟長期向好將促進銀行業對接消費復蘇、有效投資、進出口貿易等多方融資需求。在支援實體經濟過程中,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規模將持續增長,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以量補價”將能夠帶動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中國銀行業穩中向好的態勢將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