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南商動態
  • 澎湃新聞於12月4日刊登題為:《新常態下,外資行在華發展之路要怎麼走? ——對話南洋商業銀行(中國)總裁程澤宇 | 走進外資行系列…》,原文如附: 編者按
    2020年被稱作“外資元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放寬外資機構准入條件,中國金融業迎來全面開放。

    那麼,新發展格局下,外資銀行從中看到了哪些機會?又有哪些自己的打算?未來對中國金融開放還有哪些期許……

    《國際金融報》推出“走進外資銀行”系列訪談,與外資行的首席執行官、首席經濟學家、財富管理部負責人等聊一聊他們心中的答案。

    “中國金融開放的速度和覆蓋面都是史無前例的。”近日,南洋商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程澤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談及金融開放話題,難掩喜悅之情。

    外資牌照、中資背景。一直以來,與新中國同齡的南洋商業銀行都具有著“紅色基因”,既瞭解中國市場又熟悉國際規則是它的優勢所在。

    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程澤宇回顧了外資行多年在華的發展境況以及他對中國金融業進一步開放的期待。

    擁抱新機遇:史無前例的金融開放
    未來,南洋商業銀行在中國的業務規模是否會進一步擴大?

    當記者將這一問題拋向程澤宇時,他給出了堅定的答案:“一定會”。他說,南商始終堅定看好中國經濟發展。事實上,自1982年跨過深圳河設立第一間內地分行起,南商在華經營期間已伴隨中國經濟騰飛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效。

    今年以來,儘管受新冠疫情暴發、逆全球化及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區域摩擦等多種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停滯且地緣緊張局勢持續升級。“但中國應對內外部矛盾的措施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 程澤宇進一步解析稱,從內部而言,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經濟和社會生活已接近恢復正常,全年整體經濟發展將處於宏觀調控的目標區間之內;從外部來看,中國採取了更加開放的心態應對新形勢下的發展問題,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推動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不斷推進對外開放進程。

    “這一系列措施均體現了中國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也充分展現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以及向經濟高品質發輾轉型的決心。”程澤宇表示。

    2018年以來,中國在擴大金融業開放上集中出臺了40多條舉措,無論是開放的速度,還是開放的覆蓋面都是史無前例的,這讓在華外資銀行的發展迎來全新的機遇,包括設立分行、業務拓展等方面的限制得到進一步的放寬。

    自今年4月1日起,我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包括券商、保險、基金、期貨、信用評級公司等都可以來中國設立全資公司或收購中國的同類金融機構。可以說,中國金融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建立起初步的規則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但對標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程澤宇告訴記者,在部分細分領域,如券商和保險的規模、評級機構的公信力等,較國外成熟市場仍有較大差距。在市場開放後,這些成熟的境外機構進入將直接帶來更為市場化的競爭。而對於一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型金融機構來說,如果不做進一步的改變,則並不是一件好事。

    程澤宇補充道,金融行業局部領域的整合、洗牌、收購在所難免。通過外部競爭的引入,也將打破過去的牌照壟斷,促進行業進步,形成健康的行業環境,有利於打造中國公司的競爭優勢。相信未來會有一批代表中國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在開放市場中脫穎而出。

    回首來時路:資本利用效率待提高
    “外資牌照、中資背景”使得南洋商業銀行是外資銀行中具有較為鮮明個性特徵的一家。

    據程澤宇介紹,南商作為一家具有“紅色基因”的外資銀行,一直以來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它既是瞭解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又是中資企業中最熟悉國際規則的一家銀行,能夠橫跨和兼顧境內外。

    “我們需要思考怎麼利用這些優勢,發揮好中外橋樑的作用,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同時,利用好持續釋放的政策,讓南商更全面地參與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和發展,更好地服務客戶,也為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程澤宇表示。

    回顧外資銀行在華過去十餘年間的發展,程澤宇總結出四方面特點:

    一是市場份額較低。外資行進入中國這十多年,雖然經歷了快速發展,但是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仍然非常低;

    二是盈利能力較弱。外資銀行在華開展業務十多年,但是盈利能力始終不如中資銀行。從資產利潤率、淨息差兩個指標來看,均遠低於中資銀行;

    三是資產品質較好。由於風險偏好、行業投放、業務品種等原因,外資行的不良率水準普遍低於中資銀行,撥備覆蓋率從2016年開始持續上升,但也始終高於中資銀行,兩項指標均較大幅度高於監管要求;

    四是資本充足,流動性好。銀保監會對所有銀行流動性比率要求不得低於25%,對非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是不得低於10.5%。外資銀行在這兩方面均滿足監管的要求。

    程澤宇稱,外資銀行在華“法人化”之後,國外母行大幅度對其補充註冊資本金以開拓市場。不過,資本充足率遠超過同業這個情況也反映了外資銀行對資本的利用不夠充分,資產端業務沒有得到全方位發展,致使盈利能力較弱。

    此外,程澤宇也坦言,“南商也清楚地認識到,近幾年來中小銀行的發展差異非常明顯,因此必須去思考怎樣發揮自身優勢,順勢而為,合規經營,有序發展。這樣,銀行才能走得長、走得遠、走得好。”

    核心競爭優勢:具備較強的“跨境”特色
    有分析認為,反思中國金融開放的初衷,作為高儲蓄經濟體,中國本身並不在數量上缺乏資本。因此,引入外資銀行的目的就是要對外資銀行的比較優勢善加利用。從這一點出發,應該充分發揮外資銀行的比較優勢,推動中國金融市場結構的進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談到外資行具有的鯰魚效應,程澤宇表示,在現代化的管理體制、提供金融服務的水準、對金融創新的理解能力方面,中資銀行已具備和外資銀行相互競爭的實力。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華外資銀行該如何抓住發展的新機遇?

    程澤宇指出,隨著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的進一步縮減、市場准入門檻和業務限制進一步放寬,加之自貿試驗區、自貿港、開發區等創新發展,中國各地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國內市場和消費潛力的釋放,以及各級政府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高度重視,都為外資企業發展積極助力。

    “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為在華外資銀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程澤宇認為,外資銀行比較顯著的優勢在於其擁有較為豐富和成熟的海外資源和管道,且部分外資銀行(主要是日資、韓資銀行)設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務本國企業的在華子公司,跟母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總體來說,外資銀行的對公業務較為全面且具有較強的跨境特色。而從個人業務角度看,外資銀行由於機構網點數較少的原因,傳統個人業務並非外資銀行強項。像日資的東京三菱、瑞穗、三井住友等銀行甚至都取消了個人業務。

    “但對於高端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外資銀行得益於其在成熟市場的高端客戶服務經驗以及跨境資產配置的相關產品,仍然在國內擁有比較高的品牌價值。”程澤宇如是說。

    應對不確定性:拓展境內貿易融資市場
    當前,全球化進程遭遇“逆風”,國際環境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全球貿易和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

    那麼,諸多不確定性是否給外資行的跨境業務帶來挑戰?需要提前做好什麼樣的準備?

    站在跨境業務整體視角來分析,程澤宇指出,根據外資行在進出口貿易融資、外商直接投資、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跨境場景佈局的情況,雖然面臨一定跨境業務經營壓力,但在經營收入等資料上未必已經有所反映。“對於那些已經率先在跨境業務、境內貿易融資雙線佈局的外資行,有可能今年依舊在迅猛增長”。

    對於以進出口貿易融資為重點的外資行而言,程澤宇認為,應該根據外貿形勢變化,跟進客戶拓展針對非美客群的貿易融資,以及抓住三大外貿新業態帶來的新增長機會,包括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

    從資料上看,今年以來中國吸收外商投資仍舊取得逆勢增長。以美元計,中國七、八月實際使用FDI同比分別增長12.2%和15%。國內資本市場備受全球投資者青睞,股票、債券市場外資參與度提升。截至2020年6月,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2.49萬億元,債券2.57萬億元。

    程澤宇進一步指出,外資行也要順應中國“國際國內雙迴圈”經濟形勢新定位,在未來時間裡,不僅著眼於跨境業務,更要投入資源拓展境內貿易融資市場。“根據中資銀行普遍對國際業務與境內業務並舉的佈局經驗,在國際業務發展形勢處於不確定下,往往通過國內貿易融資市場可以彌補可能發生的業務收入下降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