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增強非法金融廣告識別能力和風險意識
(一)是否非法金融廣告的主要判斷標準
包括但不限於:1.金融廣告主在投放金融廣告前,是否取得相應的金融業務資質,金融廣告的內容是否與所取得的金融業務資質在形式和實質上保持一致。2.互聯網平臺上發佈的金融廣告是否具有可識別性,是否顯著標明“廣告”。3.金融廣告是否對金融產品或服務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責任有合理提示或警示,如標明“投資有風險”字樣等。4.金融廣告是否對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未來效果、收益或者與其相關的情況違規作出保證性承諾,明示或者暗示保本、無風險或者保收益。5.金融廣告是否誇大或者片面宣傳金融服務或者金融產品,在未提供客觀證據的情況下,對過往業績作虛假或誇大表述。6.金融廣告是否違法利用學術機構、行業協會、專業人士、受益者的名義或者形象作推薦、證明。7.金融廣告是否違法宣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主管部門明令禁止的違法活動內容。
(二)金融消費者要增強自身風險責任意識
一是多問。涉及具體金融產品的廣告,都應取得相應的金融業務資質。可以詢問該公司是否具備發行金融產品和投放廣告的資質,詢問推銷人員是否具備從業資格證明,詢問產品存在的風險和目標群體。在不確定其真偽時,可以按照本手冊第三部分的熱線電話諮詢協力廠商機構。
二是多想。在購買金融產品和服務之前,想一想廣告中的金融產品的風險在哪裡,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有多大。個人應對自己做出的金融決策負責,高收益往往伴隨高風險,當金融廣告的收益讓人心動時,不妨先去做一下風險承受能力測評,瞭解自身的風險偏好後再做出明智的決策。
三是多學。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廣告層出不窮,金融產品和服務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但是金融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金融消費者應通過學習和瞭解基本的金融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金融行為習慣和態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養,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金融市場。
二、保障金融消費者基本權利
2015年1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金融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行為規範,要求金融機構充分尊重並自覺保障金融消費者的財產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受教育權、資訊安全權等基本權利,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進行具體規定,強調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八項權利。
金融消費者享有合法權益,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應通過合法管道、採取合法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可通過與金融機構自行和解、協力廠商調解、投訴、仲裁和訴訟等形式予以解決。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應對所反映情況的真實性負責,不得提供虛假資訊或者捏造、歪曲事實。
(一)保障金融消費者財產安全權
金融機構應當依法維護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和接受金融服務過程中的財產安全。金融機構應當審慎經營,建立嚴格的內控措施和科學的技術監控手段,嚴格區分機構自身資產與客戶資產,不得挪用、佔用客戶資金。
(二)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
金融機構應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真實、準確、全面地向金融消費者披露可能影響其決策的資訊,充分提示風險,不得發佈誇大產品收益、掩飾產品風險等欺詐資訊,不得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
(三)保障金融消費者自主選擇權
金融機構應在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允許範圍內,充分尊重金融消費者意願,由消費者自主選擇、自行決定是否購買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不得強買強賣,不得違背金融消費者意願搭售產品和服務,或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不得採用引人誤解的手段誘使金融消費者購買其他產品。
(四)保障金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
金融機構不應設置違反公平原則的交易條件,在格式合同中不得加重金融消費者責任、限制或者排除其合法權利,不得限制金融消費者尋求法律救濟途徑,不得減輕、免除本機構損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五)保障金融消費者依法求償權
金融機構應當切實履行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主體責任,在機構內部建立多層級投訴處理機制,完善投訴處理常式,建立投訴辦理情況查詢系統,提高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品質和效率,接受社會監督。
(六)保障金融消費者受教育權
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強化金融消費者教育,積極組織或參與金融知識普及活動,開展廣泛、持續的日常性金融消費者教育,幫助金融消費者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提升金融消費者金融素養和誠實守信意識。
(七)保障金融消費者受尊重權
金融機構應尊重金融消費者的人格尊嚴和民族風俗習慣,不因金融消費者的性別、年齡、種族、民族或國籍等不同而進行歧視性差別對待。
(八)保障金融消費者資訊安全權
金融機構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協力廠商合作機構管理,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係,嚴格防控金融消費者資訊洩露風險,保障金融消費者資訊安全。
三、金融消費者熱線:
中國工商銀行:95588 中國農業銀行:95599 中國銀行:95566(信用卡專線:4006695566) 中國建設銀行:95533(信用卡專線:4008200588) 交通銀行:95559(信用卡專線:4008009888) 招商銀行:95555(信用卡專線:4008205555) 中國民生銀行:95568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95528 廣東發展銀行:4008308003(信用卡專線:95508) 興業銀行:95561 中信銀行:95558(信用卡專線:4008895558) 中國光大銀行:95595 華夏銀行:95577 平安銀行:95511-3(信用卡專線:95511-2)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95580(信用卡專線:4008895580) 騰訊財付通:0755-86013860 支付寶:95188 中國銀聯:95516 中國銀監會:010-66277510(銀監會信訪電話,各地銀監局有獨立電話) 中國證監會:12386 中國保監會:12378 中國人民銀行:12363 消費者投訴舉報專線電話:12315 北京秉正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促進中心電話:010-88689969
壹、保障金融消費者八項基本權利,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015年1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金融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行為規範,要求金融機構充分尊重並自覺保障金融消費者的財產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受教育權、信息安全權等基本權利,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進行具體規定,強調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八項權利。
(壹)保障金融消費者財產安全權
金融機構應當依法維護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和接受金融服務過程中的財產安全。金融機構應當審慎經營,建立嚴格的內控措施和科學的技術監控手段,嚴格區分機構自身資產與客戶資產,不得挪用、占用客戶資金。
(二)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
金融機構應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真實、準確、全面地向金融消費者披露可能影響其決策的信息,充分提示風險,不得發布誇大產品收益、掩飾產品風險等欺詐信息,不得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
(三)保障金融消費者自主選擇權
金融機構應在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允許範圍內,充分尊重金融消費者意願,由消費者自主選擇、自行決定是否購買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不得強買強賣,不得違背金融消費者意願搭售產品和服務,或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不得采用引人誤解的手段誘使金融消費者購買其他產品。
(四)保障金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
金融機構不應設置違反公平原則的交易條件,在格式合同中不得加重金融消費者責任、限制或者排除其合法權利,不得限制金融消費者尋求法律救濟途徑,不得減輕、免除本機構損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五)保障金融消費者依法求償權
金融機構應當切實履行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主體責任,在機構內部建立多層級投訴處理機制,完善投訴處理程序,建立投訴辦理情況查詢系統,提高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質量和效率,接受社會監督
(六)保障金融消費者受教育權
金融機構應進壹步強化金融消費者教育,積極組織或參與金融知識普及活動,開展廣泛、持續的日常性金融消費者教育,幫助金融消費者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提升金融消費者金融素養和誠實守信意識。
(七)保障金融消費者受尊重權
金融機構應尊重金融消費者的人格尊嚴和民族風俗習慣,不因金融消費者的性別、年齡、種族、民族或國籍等不同而進行歧視性差別對待。
(八)保障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金融機構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第三方合作機構管理,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嚴格防控金融消費者信息泄露風險,保障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
二、有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投訴常見問題解答
(壹)涉及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監管部門分別是哪些?
根據《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規定,人民銀行負責互聯網支付業務的監督管理,銀監會負責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在內的網絡借貸以及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監督管理,證監會負責股權眾籌融資和互聯網基金銷售的監督管理,保監會負責互聯網保險的監督管理。
(二)金融消費者可以通過哪些渠道進行投訴?
金融消費者向金融監管部門進行投訴,可以采用來訪、電話、書信、電子郵件等形式。
(三)國內部分已開通的金融消費者維權熱線:
中國工商銀行:95588 中國農業銀行:95599 中國銀行:95566(信用卡專線:4006695566) 中國建設銀行:95533(信用卡專線:4008200588) 交通銀行:95559(信用卡專線:4008009888) 招商銀行:95555(信用卡專線:4008205555) 中國民生銀行:95568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95528 廣東發展銀行:4008308003(信用卡專線:95508) 興業銀行:95561 中信銀行:95558(信用卡專線:4008895558) 中國光大銀行:95595 華夏銀行:95577 平安銀行:95511-3(信用卡專線:95511-2)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95580(信用卡專線:4008895580) 騰訊財付通:0755-86013860 支付寶:95188 中國銀聯:95516 中國銀監會:010-66277510(銀監會信訪受理電話,各地銀監局有各自的投訴電話) 中國證監會:12386 中國保監會:12378 中國人民銀行:12363 消費者投訴舉報專線電話:12315
——摘自《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關於開展2017年“金融消費者權益日”活動的通知》
(壹)謹防電信詐騙,保護好個人金融信息。
電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電信詐騙的範圍從沿海逐漸向內地發展,不法分子已經成為壹種社會公害,給人民群眾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央行等六部委聯合行動打擊電信詐騙,同時金融消費者也需要提高警惕意識,增強自身識別電信詐騙的能力,不輕易將個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規的機構、網站中,網銀賬號、普通社交賬號密碼要區分,密碼定期修改,謹防信息泄露。
(二)養成良好習慣,避免銀行卡盜刷。
銀行卡被盜刷的事例層出不窮,此前,盜刷僅僅局限在信用卡,如今已逐漸涵蓋了幾乎所有銀行卡。盜刷的手段有很多種,持卡人自己在日常用卡時要提高防範意識,養成以下良好習慣:1.養成禁點不明連接網站習慣;2.養成禁用免費 WIFI 的習慣;3.養成謹慎取款或消費的習慣;4.養成保護密碼的習慣;5.養成保管好個人信息的習慣;6.養成定制短信洞察風險習慣;7.養成經常修改密碼的習慣。如果持卡人發現有偽卡交易和賬戶盜用等非本人授權交易時,建議第壹時間與發卡機構取得聯系,凍結、掛失卡片,避免再次遭受盜刷,同時在發卡機構的指導下留存證據,按照相關規則進行差錯爭議處理。
(三)了解客戶備付金,防範支付賬戶風險。
1.正確認識客戶備付金的本質。
客戶備付金是支付機構預收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客戶備付金的所有權屬於支付機構客戶,但不同於客戶的銀行存款,不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也不以客戶名義存放在銀行,而是以支付機構名義存放在銀行,並由支付機構向銀行發起資金調撥指令。
客戶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壹系列風險隱患。中國人民銀行建立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主要目的是糾正和防止支付機構挪用、占用客戶備付金,保障客戶資金安全,並引導支付機構回歸業務本源。
2.支付賬戶的風險防範。
(1)審慎選擇支付機構。客戶應該適當關註支付機構披露的信息,選擇服務機制完善、業務風險較低的支付機構辦理業務。
(2)控制支付賬戶的使用權限。客戶不要隨意出借支付賬戶,更不要出租、出售支付賬戶,以免自己的支付賬戶被不法分子利用從事欺詐、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
(3)妥善保管本人或本單位信息。客戶在開立支付賬戶、辦理支付業務過程中要妥善保管個人或單位信息以及相關證件,並留意支付機構對收集目的和用途的說明,避免信息泄露。
(4)準確辨識服務渠道的真實性。客戶應該留意支付機構網站地址、客服電話等服務渠道,準確辨識服務渠道的真實性,避免支付賬戶名稱和密碼、手機動態驗證碼等敏感信息被不法分子通過“釣魚”手段竊取。
(5)積極維護自身權益。客戶使用支付賬戶辦理支付業務過程中壹旦發生風險損失,如果支付機構不能有效證明風險損失是因客戶原因導致的,那麽支付機構需要對客戶的損失及時先行全額賠付。
——摘自《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關於開展2017年“金融消費者權益日”活動的通知》
2015 年 11 月 13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金融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行為規範,要求金融機構充分尊重並自覺保障金融消費者的財產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受教育權、信息安全權等基本權利,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對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進行具體規定,強調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八項權利。
(壹)保障金融消費者財產安全權。
金融機構應當依法維護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和接受金融服務過程中的財產安全。金融機構應當審慎經營,建立嚴格的內控措施和科學的技術監控手段,嚴格區分機構自身資產與客戶資產,不得挪用、占用客戶資金。
(二)保障金融消費者知情權。
金融機構應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真實、準確、全面地向金融消費者披露可能影響其決策的信息,充分提示風險,不得發布誇大產品收益、掩飾產品風險等欺詐信息,不得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
(三)保障金融消費者自主選擇權。
金融機構應在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允許範圍內,充分尊重金融消費者意願,由消費者自主選擇、自行決定是否購買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不得強買強賣,不得違背金融消費者意願搭售產品和服務,或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不得采用引人誤解的手段誘使金融消費者購買其他產品。
(四)保障金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
金融機構不應設置違反公平原則的交易條件,在格式合同中不得加重金融消費者責任、限制或者排除其合法權利,不得限制金融消費者尋求法律救濟途徑,不得減輕、免除本機構損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五)保障金融消費者依法求償權。
金融機構應當切實履行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主體責任,在機構內部建立多層級投訴處理機制,完善投訴處理程序,建立投訴辦理情況查詢系統,提高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質量和效率,接受社會監督。
(六)保障金融消費者受教育權。
金融機構應進壹步強化金融消費者教育,積極組織或參與金融知識普及活動,開展廣泛、持續的日常性金融消費者教育,幫助金融消費者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提升金融消費者金融素養和誠實守信意識。
(七)保障金融消費者受尊重權。
金融機構應尊重金融消費者的人格尊嚴和民族風俗習慣,不因金融消費者的性別、年齡、種族、民族或國籍等不同而進行歧視性差別對待。
(八)保障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權。
金融機構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第三方合作機構管理,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嚴格防控金融消費者信息泄露風險,保障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