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完善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不斷提升服務小微企業融資發展的能力與水準
人民銀行組織建立了覆蓋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下稱“資料庫”),説明企業建立和完善信用檔案,提高征信服務企業融資發展的能力與水準。資料庫收錄的企業資訊以信貸資訊為主,還包括社保、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等公共領域的信用資訊。資料庫接入機構涵蓋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財務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各類機構。資料庫依託覆蓋全國的網路,依法為金融機構、企業、有關政府部門提供查詢服務,征信資訊廣泛應用於各類放貸機構貸款審批、風險定價及貸後管理等領域。
截至2018年12月末,企業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累計收錄1369.4萬戶小微企業的有關資訊,其中有信貸記錄的小微企業約371.5萬戶、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約33.4萬億。
二、 企業征信市場規範發展,服務小微與民營企業成效初顯
2014年起,人民銀行省級分支機搆根據屬地管理原則開展企業征信備案工作,規範企業征信市場發展。企業征信機構根據自身條件,多管道採集企業資訊。一是通過簽署合作協定、使用產品服務回饋資訊、使用者主動提供等方式採集,這類資訊主要是企業之間的交易資訊、商品銷售資訊、支付資訊、企業的財務資訊等,企業征信機構主要從企業自身、企業交易對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集團公司、電商平臺等管道採集;二是利用網路公開管道,利用爬蟲技術在各類新聞門戶網站、工商局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發改委的信用中國網站及其他政府部門的公開網站獲取資訊,主要包括企業的基本資訊、輿情資訊、新聞資訊以及政府公開信息(包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政府獎懲、法院判決等)。三是從地方政府及其公用事業單位採集企業資訊,這些資訊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門掌握的企業納稅資訊、進出口資訊、質檢資訊、社保繳納資訊、房產車產抵押登記資訊、水電的使用資訊等,這類企業征信機構大多為地方政府所設立或與政府部門已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可以掌握其他征信機構所不具備的資訊。四是通過征信機構的資訊共用和互換交易採集資訊,備案企業征信機構的資料來源不同、技術側重點不同,在業務拓展中自發形成了彼此之間的資料共用。企業征信機構提供的產品主要包括企業征信報告、企業信用評分/評級、企業信用資訊認證、企業商賬追收及其他增值諮詢服務等。其中以企業征信報告及企業信用資訊認證服務為主。企業征信機構的服務物件為經濟活動中的貸款方、賒銷方、招標方、出租方、保險方等資訊使用者以及政府部門。
截至2018年12月末,在人民銀行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124家。人民銀行指導備案企業征信機構,創新利用非借貸的替代資料,解決小微企業“銀企資訊不對稱”問題,征信系統在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方面取得新突破,近1億小微企業的基本信息已納入到征信系統中,累計為各類資訊使用者提供服務3.7億次,其中提供信用報告服務查詢7924.17萬次,提供小微企業信用評分查詢服務8582.52萬次。
三、信用評級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有助於緩解小微民營企業資訊不對稱問題
信用評級是指信用評級機構對影響經濟主體或者債務融資工具的信用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就其償債能力和償債意願做出綜合評價,並通過預先定義的信用等級符號進行標識的活動。信用評級是對債務人信用狀況的一種評價方式,是企業征信的高級形式。信用評級影響信用風險定價和融資成本,影響市場信心。人民銀行認真履行信用評級行業主管部門職責,強化信用評級業務監管,推動信用評級市場規範發展。經過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信用評級行業取得了較大發展,在防範金融風險、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健康高效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截至2018年12月末,在人民銀行備案的法人信用評級機構共96家,其中,從事信貸市場信用評級的機構93家,從事債券市場信用評級的機構10家,7家機構同時在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開展業務。2017年以來,累計開展債券市場信用評級13013筆,信貸市場評級29536筆,小貸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信用評級2118筆,信用評級的風險揭示功能有效促進了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資本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健康高效運行。
此外,人民銀行於2018年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央行內部(企業)評級工作(以下簡稱央行評級)。人民銀行依據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環境等因素,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對與金融機構建立信貸關係的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綜合評價。金融機構以評級合格企業的銀行貸款作為擔保品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貸款等資金支持,人民銀行以再貸款等形式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
央行評級在服務小微企業融資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人民銀行明確提出優先接受小微企業貸款作為信貸資產擔保品,引導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加大小微企業金融支援,參評企業和金融機構多為小微企業和小型地方金融機構。已定級企業中,小微企業累計占比86%。參與央行評級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中,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農信社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占比52%、21%、14%、13%。2018年,經評級達到可接受級(含)以上的企業1.50萬戶,其中小微企業1.25萬戶。經央行評級累計向119家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發放信貸資產擔保再貸款170筆,合計金額209.36億元。
四、穩步推進中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一)全力推進中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是人民銀行推動地方信用體系建設中長期抓的一項重點工程。其主要內容是,人民銀行借助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機制和征信的理念,利用垂直管理各地派出機構的優勢,推動各地方政府牽頭,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參與,督促轄區內金融機構參加,為尚未獲得銀行貸款支持的中小微企業建立信用檔案,通過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指導金融機構對當地各方認同的信用企業有針對性地發放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予以支援,依此將信用建設、信用意識、信用支持有機結合,讓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大政方針在基層落地。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實踐,全國各地實事求是,建立健全資訊徵集、信用評價和資訊應用機制,採集中小企業資訊,在市縣級層面建立資料庫和網路服務平臺。開展中小企業信用評價和守信企業評選、信用培育、網上融資對接等活動,為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聯合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和金融機構制定完善支持政策措施,建立風險補償、獎勵制度,完善信貸流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構建信用正向激勵機制。有效緩解資訊不對稱問題,提高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可得性,改善了地區信用環境。截至2018年12月末,累計為261萬戶中小微企業建立信用檔案,累計已有54.4萬戶中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貸款餘額達到11萬億元。
(二)積極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作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我國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和農村信用的特點決定的。由於地域分佈更廣,資訊採集成本更高,農村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信貸市場中面臨的資訊不對稱問題較城市地區中小企業更為嚴重。農村相關的財產權利界定不清,以及以傳統的“熟人”信用文化為主導的農村信用環境,極大地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服務效率,弱化了金融支援“三農”發展的功能。為此,破解“三農”發展困境必須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彌補抵押擔保不足,有效解決農村地區貸款難問題。
人民銀行積極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初步形成了當地“政府領導、人行推進、形成合力、各方受益”的整體思路,逐步開展信用資訊徵集、信用評價、信用服務與產品的應用以及形成信用獎懲機制等工作。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政府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組織體系和保障機制逐步健全。二是信用資訊系統建設、運行機制日益完善,初步實現了當地農民的信用資訊在當地涉農金融機構之間的共用。三是征信產品日益豐富,使用範圍逐步擴大。從服務範圍看,已經從農戶、涉農金融機構拓展到地方政府、社會仲介機構等。四是信用服務日益完善,信用獎懲機制逐步健全。參與主體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信用擔保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等仲介機構參與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截至2018年12月末,全國累計建設信用檔案農戶數1.84億戶,累計已有約9700萬農戶獲得銀行貸款,貸款餘額達到3.4萬餘億元。
五、建立健全動產融資登記公示系統,惠及小微企業融資發展
動產融資登記公示系統由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授權建立。借鑒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和《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宣導的現代化動產擔保登記系統的建設理念,是我國首個基於互聯網的、全國集中統一的動產融資登記系統。登記系統在提升動產擔保交易的透明性、減少交易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促進了我回動產融資業務發展。
登記系統覆蓋大部分動產擔保交易類型,包括應收賬款質押、應收賬款轉讓、融資租賃、保證金質押、存貨和倉單質押、所有權保留、動產留置權、動產信託等十餘種,服務於商業銀行、租賃公司、保理公司、擔保公司、貸款公司等各類從事動產擔保融資業務的機構。截至2018年12月末,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累計發生應收賬款質押和轉讓、融資租賃等各類動產融資業務登記377.5萬筆,提供查詢2030.2萬筆。登記中出質人/承租人為小微企業、個人或個體工商戶的初始登記約175.9萬筆,占初始登記總量的58.3%,共有約89.3萬家小微企業、個人或個體工商戶獲得融資。
六、搭建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説明小微企業盤活應收賬款,提高信貸可得性
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為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搭建應收賬款融資資訊橋樑,形成了與核心企業、金融機構三方業務系統直連的線上融資模式,實現了企業間歷史交易資訊、應收賬款資訊等融資資訊的自動交互,旨在幫助小微與民營企業盤活應收賬款,提高信貸可得性。
截至2018年12月末,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累計註冊使用者超過16.6萬家,促成融資15.2萬筆,融資金額超過8.4萬億元。在服務小微企業融資方面,融資服務平臺共註冊小微企業用戶7.6萬家,占平臺企業用戶總數的59%;小微企業通過融資服務平臺累計融資7萬筆,占平臺融資總筆數的45.7%,融資金額3.1萬億元,占平臺融資總金額的36.7%;融資服務平臺促成單筆1000萬以下的融資近9.5萬筆,占平臺融資總筆數的62.3%。
隨著供應鏈融資業務的線上化趨勢,越來越多的機構選擇與融資服務平臺實現系統對接,支援小微企業融資。截至2018年12月末,與融資服務平臺開展系統對接的企業、資金提供方等機構已達百餘家。在融資服務平臺線上融資模式下,依託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信用,小微企業的融資可得性和融資效率得到提升,融資成本相比傳統融資方式有所下降。
以某知名壓縮機製造銷售企業為例,其產業鏈上有300餘家中小微供應商,普遍存在融資需求。2018年4月,該企業與融資服務平臺完成系統對接,並與交通銀行實現三方系統直連的線上融資模式,説明其供應商開展線上融資。截至2019年3月末,已累計支持15家供應商通過融資服務平合獲得交通銀行貸款51筆。15家供應商全部為中小微企業,其中,小微企業占比87%,小微企業平均融資金額74萬元,最小融資金額僅15萬元。13家供應商迴圈融資2次以上,最多迴圈融資9次。融資成本最高為基準利率上浮35%,最低降至基準利率,最快可實現融資申請當天放款,滿足了小微企業“小、頻、急”的融資需求。同時,7家小微企業通過線上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突破了傳統融資模式的局限,首次獲批貸款,提高了融資可得性。
七、征信體系建設有效改善社會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報告》是世界銀行以一定的指標體系對目前監測的200餘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改革進行記錄,並按年度公開發佈的報告。《營商環境報告》主要採集商業法規和產權保護的量化指標,用以評估當地企業家在合規的基礎上,設立並運行一家中小規模企業的難易程度。“獲得信貸”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包括“信用資訊指數”和“動產抵押法律指數”兩項二級指標,主要評估小微、民營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信用融資的便利度。“信用資訊指數”衡量的是影響從公共或私營征信機構獲取資訊的難以程度以及所獲資訊的範圍與品質。
資料顯示,我國信用資訊指數最初為3分。隨著征信體系建設不斷推進,信用資訊指數不斷提升,目前已經連續三年達到滿分8分,反映了我國征信體系不斷健全、授信決策更為便利、社會營商環境不斷改善。